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 > > 内容页

AI人才培养、产教融合面临旋风冲击

新闻来源:同花顺财经 更新时间:2023-08-09 08:50:57

大语言模型技术吹袭人工智能业界

过去一年间,大语言模型技术的爆发,如旋风吹袭整个人工智能业界,冲击力遍及产学研各条战线。各界都在调整、反思:如何以最佳姿态来迎接这场风暴?


【资料图】

“人工智能浪潮催生大量新技术喷涌而出,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。”在日前的一场百校谈之《深化产教融合与高校数字化转型》专题研讨会上,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韩国强给出了这样的定调。

腾讯云副总裁、腾讯教育副总裁付曼青表示:“前沿技术更迭飞速,从年初的ChatGPT到不久前的室温超导,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对应着大量人才缺口。”与此同时,她还指出,产教融合的模式,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助力。同时,校园数字化转型也为产教融合奠定了数字基础。

■记者 郑志辉

高校对标MIT增设大模型课程

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舒琳坦言,近期参加的一些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教学委的会议,老师、专家委员们都在讨论大模型对教学、对校园生活的影响;还有一些老师在忧虑,在大模型时代,(学生越来越多向大模型提问题),“我们的教学怎么更好地开展?”

根据人社部发布的《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》,2025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1000万,其中对算法人才的需求度高达80%。

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,一方面培养方案需要跟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,从而适应时代变化;另一方面也要面向产业,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
“技术始终在快速迭代,所以我们需要寻求更多资源、工具来支撑学生快速习得。”舒琳告诉记者,华南理工和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上海交大等,都在对标国外像麻省理工等的人工智能专业来设置学科,“一个新的趋势就是,像计算机、电子信息、自动化这些信息类或者计算机类的专业,都开始在设置像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这样一些人工智能的主干课程。”

“第二个特点,我们观测到了跟前沿技术相结合的一些选修模块,像机器人控制、自然语言处理,还有跟大模型衔接的一些课程,大家也都在逐渐地设置起来。”

据介绍,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中,包括了工程数学、人工智能等基础知识,也包括了AI+跨学科的选修课。今年9月,华南理工大学还将新增有关大模型的选修课。

尽管如此,舒琳强调说,“我们的基础学习一定要扎实。目前未来技术学院是采用模块的形式,首先就是基础夯实。不管怎样,数学和计算机都是基础,这些基础的模块去支撑基础的人才基本技能、基本知识的培养,后面根据前沿技术的发展,像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、类脑计算、大模型、元宇宙这些前沿课程,会以选修课模块的形式,不断去更新和迭代。”

AI产教融合反哺人才培养

综合对比中美人工智能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实际差距,舒琳说,“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在基础理论这块相对还是有些薄弱,但是中国的优势在于应用场景。所以我们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重实践。”

“人才培养中不少需求来自产业,产业端能快速感知新技术带来的变化,比如大模型带来的人才能力需求变化,是不再单纯依赖于编程能力,而是持续更新和融入前沿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与知识,能从海量数据(603138)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能力。所以我们会与产业结合,让学生在明白原理的基础上,结合前沿应用案例提升相关能力。”

腾讯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方案。据了解,基于腾讯在产业端的丰富积累和云计算等技术能力,腾讯教育同各大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合作,共同打造产教基地、人才培养方案、技能大赛等,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从理论走向实践。

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程东升介绍,腾讯教育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共建高等工程师学院,并联合打造特色人才培养的“腾飞班”与“腾实班”。近期,双方以腾讯云微搭低代码开发平台为小切口,融通岗、课、赛、证、创,促进产学研全链路一体化。

面对当下火热的大模型话题,腾讯云高等教育行业总架构师念红志在采访中表示:“腾讯的行业大模型也应用在教育、医疗、文旅等多个领域,在各领域的应用实践都可能会与高校进行融合交叉式的合作,实现对大模型应用的产教融合探索。”

除此之外,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,也带来了高校校园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。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5G等新技术为社会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,对院校来说,不论是教学管理方式还是人才培养方案,都需要快速适应时代发展。

对此,念红志认为,“数字化转型既是支撑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有力手段,又能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,积累大量数据与信息,从而支撑管理决策。”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新科技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