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 > > 内容页

高考回忆录 畅谈旧时光|每日头条

新闻来源:西藏商报 更新时间:2023-05-30 13:04:19

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”你还记得参加高考的那年夏天吗?每个人都有远大的前程和勇敢坚韧的毅力,至今都无法忘记,冲出考场那一刻激动的心情;无法忘记,考场外等待的亲朋好友眼里的温柔;也无法忘记,高考完那天看到的晚霞。倏忽,又到一年高考季,你的高考过去几年了?还记得高考时都经历了什么吗?今天,我们准备了一份关于高考的“回忆录”,让你秒回那年夏天。

1976年10月28日,17岁的张爱斌,随着知青队伍从家乡南京出发。

1976年12月16日,张爱斌一行抵达西藏拉萨。大家接受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分配,江苏的知青队被分配到日喀则仁布县。1976年12月17日,张爱斌一行终于到达了他们的新家——仁布县德吉公社和贡热公社。刚开始,大家住在公社的会议室。之后,公社给知青们划出一块地方建立了农场,知青和农场的藏族社员一起打土坯盖房子,这就算在仁布“安家”了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1977年10月,一切都变了样。离开江苏前,母校曾送给知青们一台熊猫牌802的半导体收音机。有一天,收音机突然传出一个声音:“今年高等院校的招生工作发生重大改革,采取自愿报名、统一考试、笔试初选、学校录取、省市自治区批准的方式,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、农民、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,复原军人、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……”

这是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,诚如电影《高考1977》中说,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伟大,更有意义。

1977年11月,知青江跃领回高考报名表,发给大家。在报名的同时,要选出三所志愿学校。直到今天,张爱斌仍清晰地记得他填写的三所志愿学校:成都建筑工程学院、北京师范大学、西藏师范学院(西藏大学前身)。

1977年12月,仁布县雇了一辆大卡车,把参加高考的知青统一送往日喀则。那几天,参加考试的知青免费住在日喀则招待所,吃饭也是集中供应。那时候还没有“看考场”这一说,大家都想趁着临考前多看会儿书,加深记忆。考试一共两天,第一天上午考语文、数学,下午考政治,次日上午考物理化学(一张试卷)。

高考结束后大概一个月,张爱斌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。1978年2月底,张爱斌结束了知青生活,以一名准大学生的身份离开了德吉公社,离开了仁布县城,走向北京,跨越了命运的分水岭。

大二学生次仁罗布 高考是一道公平的“门槛”

在西藏大学校园内,我们见到了来自拉萨市尼木县的次仁罗布。今年19岁的他是西藏大学理学院物理学(师范方向)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,在2021年夏天参加高考。次仁罗布是一名理科生,在所有学科中,他最喜欢生物,却阴差阳错地被物理学专业录取,“既来之则安之”是次仁罗布的选择。

时至今日,两年时间过去了,次仁罗布说:“回想起那段日子,好像真的很难熬。但是,熬过来后发现,其实没什么,反而更多的是怀念。”进入高三时,次仁罗布发现,同学们纷纷结成学习对子,这一现象“刺激”了他。从那一刻起,他开始起早贪黑地学习。早上6时30分,天还没亮,他已经出现在班级里早读;晚上10时40分熄灯后,他继续用充电台灯学习……付出努力终得回报,在最新的模拟考中,次仁罗布的成绩有所提升。

时间回到2021年6月6日,次仁罗布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。时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,考试期间需要全程佩戴口罩,这让次仁罗布记忆犹新。高考期间,同样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理综试卷中出现的两道“大题”,“那是两道主观题,任选一道作答。其中一道题,正是我在另一本选修教材上见过的题型。考试结束后,大家都在抱怨没见过这道题。”凭借对生物的热爱和刻苦钻研,次仁罗布获得了可喜的分数。

说起高考结束后的第一件事,大家的答案出奇统一。在拉萨,几乎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,都会在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,返回自己的母校,在校园大门上系一条代表着感恩的哈达,次仁罗布也不例外。这条哈达,象征着对母校、恩师的谢意,也代表与母校的一种情感连接,是一位少年最纯真质朴的情感。

次仁罗布出生在尼木县的一户普通家庭,自幼年接受教育起,他就深知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随着时间推移,家中的哥哥、姐姐们,都通过学习——参加高考——顺利择业,成为教师、医生等,这激励着次仁罗布完成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。“对我来说,高考是一道公平的‘门槛’,通过努力迈过去,人生会变得不同。”次仁罗布说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新科技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