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 > > 内容页

青海海北:“四个一批”促进农牧区群众就业增收|焦点报道

新闻来源:新华网 更新时间:2023-06-06 17:50:56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今年以来,海北藏族自治州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助力推进“三农”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,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,积极探索构建“产业带动+能人组织+协作对接+平台匹配”就业增收新模式,全力促进农牧民群众务工就业,增加收入。

借助优势产业带动一批。一是打造品牌产业。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,将“蕨麻产业”纳入全州特色产业提升行动计划范围,作为全州劳务品牌和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,努力以“蕨麻经济”撬动“就业支点”、以“蕨麻产业”带动“就业增收”,推进劳务品牌培育向特色化、绿色化发展。据统计,海北门源蕨麻种植面积达2250亩,今年以来,通过30余天采挖期带动6万余人(次)农牧民群众实现短期务工就业,人均采挖收入近5000元。二是壮大拉面产业。积极开辟就业渠道,大力发展“拉面经济”,切实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,有力促进“拉面经济”提档、扩面、升级,推动拉面产业向品牌化、特色化、连锁化发展,带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。截至目前,海北在全国开办经营拉面店638家,从业人员达1785人,实现经营性收入3.97亿元。

通过能人组织输出一批。一是经纪能人组织带动。将推动组织化输出作为全年就业工作重点任务,加大劳务经纪人和劳务派遣机构培育力度,为促进组织化输出提供坚实人力保障,不断提高规模化转移水平。截至目前,全州共培育劳务派遣机构18家、劳务经纪人300余名;今年以来,向省内外开展组织化输出3141人次。二是乡土能人辐射带动。立足职责,充分发挥联点帮扶机制和人社部门职能优势,挖掘乡土能人,培育劳务“土秀才”,建立“引导外出一人、辐射带动一批”新格局。近年来,通过帮扶单位和人社部门“输血”式引导,群众自身“造血”功能不断增强,外出就业的内生动力有效强化。今年以来,通过门源县米麻隆村承包能人带动,本村及周边村100余名(次)劳动者到新疆哈密从事葡萄种植务工,年人均收入达7万元;通过“亲帮亲”“友带友”,辐射带动135名门源籍农牧区劳动者到广东、江苏、山东等沿海地区从事船体保养和维护,在造船行业实现就业。

依托援建协作对接一批。一是发挥援建机制。依托山东对口援建帮扶机制,充分发挥山东青岛、东营、烟台、聊城、威海、临沂和滨州等7个劳务输出工作站桥梁纽带作用,及时收集异地岗位信息,扎实推进跨省转移就业。今年以来,帮助600余名劳动者在山东省实现就业。二是开展劳务协作。依托兰西城市群建设,推动落实张掖等友好合作城市劳务对接协议,积极为劳动力开辟异地就业岗位。今年以来,通过举办张掖线上专场招聘活动,组织95家企业提供省外异地就业岗位2900余个,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实现跨省就业0.6万人(次)。

搭建服务平台匹配一批。一是线下搭平台。持续开展“送政策、送岗位、送补贴、送培训”等“四送”行动,搭建对接平台,促进人岗匹配。今年以来,举办“春风行动”“就业援助月”“民营企业招聘月”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场次,组织100余家企业提供涵盖快递员、外卖、餐饮、保洁等行业的就业岗位1.5万余个,共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.24万人(次),实现收入1.44亿元。二是线上云招聘。开展“线上搭平台,云端送岗位”活动,采取“互联网+就业”云招聘服务模式,就业工作人员化身“直播红娘”,通过推介,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便捷、高效交流渠道。通过“直播带岗”活动组织70余家企业“做客”直播间,推介岗位1000余个,吸引“求职粉丝”4000余人次,有效化解了用人单位“招工难”和劳动者“找工难”的“两难”问题。今年以来,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1.37万人(次)。

原稿件链接:http://qh.news.cn/2023-06/01/c_1129662543.htm责任编辑:牛宇航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新科技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